Intel vs. ARM

2012/1/07 經濟學人一篇「Space Invaders」,我認為是值得一讀的報導。

文中詳述Intel 與 ARM近來分別在smartphone、tablet以及server市場上的對決。

首先我們來看看雙方的營業狀況:

(圖片引自:The Economist)

很明顯,ARM無論在營業額或獲利上,不過是Intel的零頭。

這邊我要說說Intel和ARM的經營模式根本不同:

Intel大家都知道他是個賣晶片的公司,主要收入也是以賣晶片為主(當然也有授權收費項目,但對於它整體收入而言無足輕重),而其主要競爭優勢除了在晶片設計本身上,製程的進步所帶來的cost down以及單一晶片運算力的推升,是它獲利的根基。

ARM則是極為單純地將自身設計出來的電路、IP授權其他廠商使用,例如Samsung、Qualcomm、nVidia甚至Intel。依經濟學人報導,除了授權費用(license fee)之外,尚有每晶片1~2%的權利金(royalty)。以我本身從事IP授權這一行的經驗,1%~2%算是相當高的價格。

此外在smartphone與tablet這類熱門產品(9成以上使用ARM方案),license fee可以提高是無庸待言,權利金更是可以再拉高8~11倍,亦即最高可達22%!以晶片製造銷售大約50%左右的毛利率來看,等於Samsung之類的生產者要先貢獻出將近一半的毛利給ARM。

ARM是真真正正的腦袋財、無煙囪工業。可惜台灣在這一塊始終表現得差強人意。

ARM走的是RISC架構,打從一開始就以節能為其主要目標。相對地,Intel 採用x86架構,長久以來經營方針也一直以催高運算力為首要目標,近年才把低耗能也納入考量。

會有這樣的差異很自然,因為ARM一開始就以嵌入式裝置為其主要目標市場,而這類裝置多半以電池供電,強調的非強大、通用的運算力,而是省電、單一目標任務的穩定運算。Intel從desktop出發,在GUI與各式PC game推出後,運算力的提升是比節能還要重要的考量(這發展後來也普及了GPU來彌補CPU本身之不足)。

在過去二者是井水不犯河水,但隨著可攜裝置的增加,Intel架構過渡耗能造成電池使用時間短、散熱不易的缺點慢慢浮現,而ARM同時期內晶片運算力慢慢提升,反是倒吃甘蔗,漸入佳境,近來甚至欲進入server市場。隨著雲端運算服務的興起,資料中心越蓋越大,耗能量也隨之成長顯然無可避免。

以Google為例,據某些分析師推估,Google全球80萬台伺服器,一年光電費支出可能高達數千萬美元。依據該報導採用ARM方案Moonshot架構宣稱可以只用1/10的電力,達到一樣的運算力,換言之Google若能順利移轉,則一年節省下來的電費就非常可觀。當然,現有x86架構下的系統、軟體等要順利移轉到ARM架構上,成本肯定不低,這部分ARM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這邊我想談的是:從經濟學成本的觀念,怎樣看Intel與ARM未來的商業行為?

前面簡單敘述過雙方的商業模式,從經濟學角度上來看,雙方的商業模式也決定了雙方所面對的成本侷限條件。

經濟學中的成本都是機會成本,已經發生的不是成本。為了開公司而購買的機器、廠房、土地,如果都是一筆現金交易買下的,那這些就不算成本。成本永遠是指未來的,且某個角度看,成本是全部的收入。

ARM走的單純IP授權,說穿了不過是「license fees + running royalty」,與下游廠商合起來看,是一種很接近分成契約的結構。

我打算分成兩部分來看Intel 與 ARM的不同: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商業評論, 科技相關, 經濟分析 | Tagged , , | 3 Comments

OALD 8 無法開啟?(Unable to launch OALD 8 on a Mac?)

這是我在Apple discuss forum上看到的方法,有這方面問題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1. Download https://www.oup.com/zip/elt/Oald8_FlashPlayer10_Patch.zip and save to your Desktop, and double-click to extract the contents - it contains two files, flashplayer.xpt and Flash Player.plugin
2. In Finder, right-click on oald8.app and select “Show Package Contents”
3. navigate to the directory Contents/MacOs/plugins
4. move the two files from archive “Oald8_FlashPlayer10_Patch.zip” to this plugins directory
5. delete the oald8 user preference directory ~/Library/Preferences/oald8 . Please note that ‘~’ represents your home directory, and that this step may need performing for each user who has used the dictionary
6. restart OALD 8

If that doesn’t work, please get in touch with our support people: [email protected]

Posted in Mac | Leave a comment

台灣需要的是柴契爾夫人

WSJ 12月17日的這篇文章「What Would The Iron Lady Do?」,值得一看。

台灣的政客,無論現在哪位總統候選人,除了不斷開支票,打增加社會福利牌之外,沒有一個有勇氣更枉論有智慧地喊出「刪減政府支出、刪減各種社會福利、裁撤多餘政府組織(如:勞工局、健保局、工研院、經濟部轄下數單位、教育部…等等)及冗員」。

柴契爾夫人於1981年明白表示:

My policies are based not on some economics theory, but on things I and millions like me were brought up with: an honest day’s work for an honest day’s pay; live within your means; put by a nest egg for a rainy day; pay your bills on time; support the police.”
Thatcher in 1981

更早在1949年(夫人時值23歲)就勇敢於競選時喊出:「In wartime there was a slogan “It all depends on me.” People seem to have forgotten that, and they think it all depends on the other person.

看看台灣此次選舉跟多數台灣人民,農產品低價怪罪中間商、放無薪假怪罪資方剝削、產品賣輸Apple、Samsung怪罪人家好興訟、出奧步、股市下跌政府就得出來護盤、失業了政府也要來救濟….罄竹難書。社會上普遍是這樣子的價值觀,這個國家怎麼不往左派走?怎麼不最後面臨希臘式破產結局?到現在沒有一組候選人認清「台灣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主因是最低薪資保障以及公務員薪資過高所造成」,提出的解決方案沒有一個有效,甚至笨到提出「浮動調高最低薪資」或「縮短工時」來加重失業問題。天下至蠢,莫若是。

台灣一個右派政客都沒有,可悲。

Posted in 隨筆 | 8 Comments

宏達電的笨(How stupid HTC can be?)

本日台灣蘋果日報報導「德IPCom纏訟 宏達電股價破底」,其中一段:

宏達電主管表示,IPCom指控宏達電侵犯其專利型號並非事實,且宏達電只有1項產品侵權,該產品目前已未在德國銷售,至於與IPCom的訴訟案,未來將交由仲裁庭裁定,現階段並不影響宏達電手機在德國銷售。

所有打專利訴訟的都知道,專利訴訟 Step 1: 一定要死不認有侵權事實-> Step2:主張對方專利無效 -> Step 3: 主張對方有專利詐欺或專利濫用 -> Step 4:針對究竟有無侵權事實再吵一輪 -> Step 5: 前項吵輸了,再對損害計算方法大吵一遍(或適用Georgia Pacific原則也要吵一遍),上述流程已經是專利訴訟的SOP,更是每一本教科書都會寫的基礎觀念(其他訴訟外要進行的策略流程我就不說了)。

咱們HTC還真管不住自家人嘴巴,大喇喇地說:「…宏達電只有1項產品侵權,該產品目前已未在德國銷售…」這等於在昭告天下,特別是訴訟對造:自己招認自己有侵權事實,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但是過去有,你快來針對我過去侵權部分好好敲我一筆吧!

如果HTC連這麼基本的訴訟策略都執行得這樣七零八落,那其他方面又能讓人多放心呢?

當然,從王雪紅 S3這種自己口袋左手進、右手出的五鬼搬運手法,也是夠讓HTC股東心寒了(不過後來又說不買了,這反過來讓威盛股東不勝欷噓)。

Posted in 商業評論, 專利, 法律 | 2 Comments

方法專利的共同侵權(joint infringement of method patents)-2

在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創設BMC rule後,緊接著一個值得研究的判決是 Muniauction, Inc. v. Thomson Corp.,(2007) 本案專利為:

“integrated system on a single server” that let issuers run the auction and bidders submit bids using a web browser. No separate software was needed. The system let issuers monitor the progress of the auction and let bidders monitor their bids vis-à-vis the current best bid.

除了專利新穎性(novelty)被法院批評之外,本案最重要的重點是法院更強化BMC rule,認為所謂的「control and direct」關係不僅僅是一般的關係,而是要構成法律上vicarious liability的關係。

Fed. Cir:
The control or direction standard is satisfied in situations where the law would traditionally hold the accused direct infringer vicariously liable for the acts committed by another party that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performance of a claimed method.

Vicarious liability是一個強度較高的法律關係,存在於如雇主與雇員、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

所以結果變成:

In this case, Thomson neither performed every step of the claimed methods nor had another party perform steps on its behalf, and Muniauction has identified no legal theory under which Thomson might be vicariously liable for the actions of the bidders. Therefore, Thomson does not infringe the asserted claims as a matter of law.

簡言之,Thomson沒有直接實施該專利每個步驟、也沒有讓其他人代理它為之,而在任何法律理論下,Thomson也不存在任何vicarious liability。因此,Thomson未構成侵權行為。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專利, 法律 | Leave a comment

方法專利的共同侵權(joint infringement of method patents)-1

這種侵權行為指的是:方法專利有數個步驟(steps),而兩個以上的機構或個人分別在未取得授權的前提下實施了其中一個或幾個步驟(但非全部)。這些人加起來等於實施了整個專利,但拆開只是各自實施一部份。

美國專利法 35 U.S.C. 271 (b):

Whoever actively induces infringement of a patent shall be liable as an infringer.

35 U.S.C. 271 (c):

Whoever offers to sell or sell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or import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onent of a patented machine, manufacture, combination, or composition, or a material or apparatus for use in practicing a patented process, constituting a material part of the invention, knowing the same to be especially made or e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n infringement of such patent, and not a staple article or commodity of commerce suitable for substantial noninfringing use, shall be liable as a contributory infringer.

關於joint infringement這主題,最重要的變革在於2007年Fed. Cir.的判決:「BMC Resources, inc. v. Paymentech, L.P.

此案事實是: BMC擁有一方法專利,請求權利項包含一技術,可以讓Debit/Credict Card不經過PIN驗證,直接在ATM網路上刷卡成功,讓買賣雙方可以快速交易。而這個方法專利同時會牽涉到四種人:商店、商店的信用卡金流代理人、ATM網路商以及金融機構。

被告Paymentech是金流代理人商,也使用PIN-less技術。BMC控告Paymentech侵害了前述專利。

在此案之前,美國法院對於joint infringement採取的認定標準是「participation and combined action」,也就是這一群人只要有共同實施部分專利,整個加起來就是侵權,不管這一群人之間有無認知侵權這件事情。

等於很字面地去解釋36 USC 271 (b)、(c)二項。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公告 | Leave a comment

聯合報,你這算不實報導吧?!

聯合報系的經濟日報,今日一篇報導:「英特爾 設AppUpSM基金」,開頭就說:「英特爾為了對抗蘋果…」

等等,Apple不是全線桌上型與notebook產品都採用Intel 晶片組嗎? Intel會這樣開誠布公、大庭廣眾地說要對付自己的一位重要客戶?

簡單google一下,就能找到Intel的原文新聞稿,如遠比聯合報來得可信的Bloomberg上就有:「Intel Capital Unveils $100 Million Intel Capital AppUpSM Fund, Announces First Investments

通篇壓根沒提到Apple,聯合報記者何德何能看到國王的新衣?讀到其他人在Intel新聞稿中看不到的字?

可笑的是台灣最近連Acer這類公司,也跟著一群號稱分析師的小丑們起舞,說Intel新推的Ultra Book概念是用來對付Apple的利器;等Ivy Bridge出來Apple就慘了….云云。

等等,Intel不是早早就跟Apple合作,開發出第一代Macbook air?現在Macbook air不還是使用Intel晶片組?下一代或下幾代新晶片出來,以Apple和Intel的關係,Apple難道就買不到Intel晶片組?只有宏碁、華碩才能受其恩澤?

台灣的媒體跟分析師,最近連編商業謊言的水準,都粗糙淺薄到有如二流冷笑話一般,叫人想要禮貌性配合笑兩聲都恕難從命。

要投資,首先第一要務,就是關掉你家的非凡商業台,少看台灣水準低落的財經報紙、雜誌。
如同「效率市場理論」的發明人Eugene Fama曾說過這些財經雜誌、電視只不過是businessman’s pornography。這位諾貝爾獎呼聲很高的金融學教授(雖然我個人對效率市場理論並不太買單)的徒弟們開設的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 Inc.招收投資人時,更會事先檢查客戶是不是那種會開著電視看CNBC(美國的非凡電視台),會看的這種電視台的,就是這家公司心中「不合格」的人,也無法成為他們的客戶了。

你還要看著台灣常出現的不實商業報導投資嗎?

Posted in 商業評論 | 2 Comments

Steve Jobs,你是對的

你說Flash是過時技術,不適用於iOS這類行動裝置,你是對的!

Adobe已經宣布停止開發行動版Flash了。

你批評Flash在行動裝置上的可靠性、安全性乃至於效能都有問題,你是對的。

你批評Flash在行動裝置上的電力續航問題,你也是對的。

你批評Flash在行動裝置上的跨平台問題-不是支援緩慢,就是為了跨平台而犧牲各平台本身之特色與效能-,你也是對的。

你提過的這些問題未來會不會發生在Android上?Google究竟有沒有能力做好整合?我想很多人也都在觀察。

至於那位當年靠「參考」Apple產品,搞「宏碁小教授」起家的施振榮,最近越老越糊塗的發言

「一個生態產業的領導者,應兼顧動態平衡,若只讓某一家賺大錢,無法讓整個生態產業持續成長,而這種平衡的觀念在2000年前就有了,就是所謂的『王道』。」

無視於台灣多少產業鍊上下靠Apple大賺其錢;無視於宏碁自身競爭力太差、策略錯誤,反歸咎勝出者賺錢;無視於市場競爭的殘酷現實,大談平衡、一起賺的「王道」,容我在這邊提醒一聲:「這類說法很容易構成美國Antitrust law中conspiracy to monopoly or Cartel之嫌疑,奇美老總才剛被關回來,您施老不會也想要來湊一腳吧?」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Mac, 科技相關 | 2 Comments

Amazon Fire和Apple iPad 競爭上的不同

我不曉得什麼時候開始,台灣媒體特別討厭Apple,總要尋找所謂的「iXX Killer」出來,或者是Samsung跟Apple的訴訟一面倒向南韓,又或者是硬把「台商代工本質上的低毛利」說成是「黑心蘋果」(售價不是成本決定,而是由市場競爭下的需求決定,這觀念我以前談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尋一下)。

撇開這些偏見,我們來談談Kindle Fire跟iPad競爭關係。

如果要讓「Kindle Fire是iPad Killer」這論點成立,首先有兩個假設都要成立:

1. Kindle Fire與iPad的消費者有高比例重疊;以及

2. Kindle Fire能成功從「內容」獲利

第一點很容易理解:假如兩個產品的主要購買者根本是兩群人- iPad消費者不會來買Kindle Fire;Kindle Fire消費者不會來買iPad,那這兩者壓根不是在同一個市場競爭,只是各自在各自的空間裡開拓。

舉例來說,Kindle reader這產品跟iPad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樣東西。雖然iPad也有電子書閱讀和購買的功能,但顯然這點不是多數消費者買單的關鍵。而會買Kindle reader的,應該也不會是看上它「拙劣的網頁瀏覽」,而是出色且時分適合長時間閱讀的E-Ink螢幕與介面。

不過Kindle Fire因為硬體與系統的關係,本身完全不像reader而根本是一台平版電腦,我們就得瞭解Kindle Fire在售價級距與iPad相差如此之大的前提下,客戶群還會不會是同一群了。老實說,現階段大家都只能猜,了不起做點問卷調查來猜得準一點。

我認為雙方有重疊,但不是同一群。因為:1.反Apple與支持Apple本來就不是同一群人;2.會在乎價格跟不在乎價格的也是兩群人(不過這一點又牽涉到客觀經濟環境了);以及3.Apple的高滿意度,既有使用者續買新機比例應該遠大於換Kindle Fire。

因此我覺得重點不會在於「Amazon搶了多少Apple的市場」,而會在於「Amazon可以為自己開拓多大的non-iPad市場」!畢竟現階段,non-iPad平版市場簡直一片荒蕪,沒幾家可以拿上檯面說嘴的。一些號稱出貨量多驚人的韓廠、台廠,一個個對於實際銷售量與退貨、折讓閉口不談。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Mac, 商業評論, 科技相關 | Tagged , , , , | 2 Comments

Apple IIe vs. Siri(與Apple此名由來之正式解釋)

一年多前我寫了一篇簡單介紹(同時我主觀看好這技術)的文章-「Siri — 強大的數位助理,夢想與實現」。

當時我認為這簡直是1987年Apple推出的概念影片-Knowledge Navigator-的初步實現。當然,就我自己的試用經驗來看,還沒有到那麼完美;不過,Siri遠比Knowledge Navigator來得幽默多了。

而事情發展往往是有趣的。正當不少人都認為Siri這家公司在實現Apple過去的夢想時,Apple出手買下了它,並內建到甫推出的iPhone 4s。我想應該不少人也開始幻想Siri更進步,也內建到更多iDevices和Mac中。

沒想到這種時空的巧合還有一個更有趣的安排:

無意間我看到1983年1月推出的Apple IIe 長達74頁的使用手冊,該手冊最後一段Q&A提到:

Q:Should I worry if I find myself talking to my Apple IIe?
A:No. Lots of people talk to their computers, especially when they’re just learning to use them.
What’s nice about the current crop of computers is that they can’t understand what you’re
saying. In a decade or so, you may have to watch your language.

對照最近一堆使用者老問Siri 有關fuck, want to kill someone or oneself 之類的玩笑話,Apple IIe這位老前輩顯得十分「高瞻遠矚」呢!

PS

這份老文件還透露了其他十分有趣的事情,我簡單羅列如下:

1. 早在1983年就有「阿婆保佑」。

Q:Why doesn’t Apple offer a one year warranty for the Apple IIe computer?

A:Our 90-day warranty is the industry standard that covers faulty materials or workmanship.
Apple offers an inexpensive repair insurance called AppleCare. Please ask your Apple
authorized dealer for details.

2. Q&A中竟然有這問題: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the Apple I?

看來當年Apple I也是充滿神秘性呢!

3. Apple I 使用說明只有8頁。

Q:Did the Apple I have a manual?
A:You bet. It was about eight pages long.

4. Apple名稱究竟從何而來?我已經不知道聽過幾個版本了,諸如:向同為Jobs與Woz偶像的Beatles致敬(因為Beatles的錄音公司叫做Apple)、因為Steve Jobs曾經在蘋果園打工、因為兩個人曾經一同搬過一袋蘋果…眾說紛紜。

沒想到這份文件竟然回答了這問題!這是我唯一見過Apple這家公司最正式的解釋了:

Q:How did Apple get its name?

A:The name Apple Computer was chosen late one afternoon as Steve Jobs and Steve Wozniak, Apple’s
founders, faced the deadline for filing a Fictitious Name Statement, part of the business licensing procedures. After volleying names back and forth with Wozniak for hours, Jobs looked at the apple he was eating and decided that, unless he or Woz arrived at something better by five o’clock, they would call the company Apple. Five o’clock came and went; Apple was the new company’s name.

原來純粹是想不出名字,順口說5點之前想不出來就叫Apple。

喜歡這個新(老)說法嗎?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Posted in Mac, 科技相關 | Leave a comment